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利益和體溫,以及我的宿命(上)──那些我不想再聯絡的「朋友」


會寫這篇文章,源於一位不常一起聊天的老朋友的邀稿,而我已經拖稿三個多月了。

「阿貴,你的文筆真的很不錯,你可不可以寫一篇關於我的文章?」這位我在國中校車上認識的「祥學長」,在2009年10月某天,再次虧了一下我的感情世界後,心血來潮地在MSN視窗上丟出這一句話。

「你只是想有個伴能陪你在球場上打球。只在某個情境出現的朋友,不值得我寫文章。」我很不客氣地這樣回了他(如此回應,出自本部落格另一篇拙著『情境與朋友』。若將它搭配本文一起來看,當可更完整瞭解我對朋友或一些人事物的看法)。

但是,後來我腦海裡閃現了一個再寧靜不過的早晨,祥學長在那天早上用籃球向我道別。

只因我想起那個難得的時刻,我轉而答應了他。然而,如果只寫祥學長,這篇文章一定很無聊;再者,我不喜歡花了這麼多時間和情感去孵我的文章,卻只為談論一個人。所以,我打算在此文拉進我曾懷念、卻不打算再主動去聯絡的某些人,以及我在狹小的生活經驗裡所獲得的關於「朋友」和「曾和我產生某種連結的人」的想法。而我認為,這應該是我對絕大部分極為膚淺與無意義的「人際交往」,所寫的最後一篇感想與評論。

先破題,寫個結論吧:我花了25年,才知道人和人之所以在某個情境彼此接近、互動,純粹只是為了得到各種形式的利益(取得名利、獲得各種幫助來達到各式目的……)和體溫(愛的抱抱、體液交換、孤單的時候有人陪、拍肩、鼓勵……)罷了。只有一種例外情況,會讓人不在乎是否能從他人身上取得這些如同狗屁的利益和體溫,亦即當一個人具有「提攜後進的心意」之時。

我從哪裡得來如此胡說八道又悲觀的想法呢?我想,還是得從祥學長向我道別的那個早上談起,來點倒敘舖陳,這篇無聊至極的文章才會有點看頭。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