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被凍結在新竹的回憶之一 2007/7/28


那天中午,去新竹找好久未見的兒時玩伴聚餐。兒時玩伴?幾歲的兒時?哪幾個玩伴?其實,也只有呂仔和呂大姊那兩位玩伴。至於其他玩伴,據說也像我一樣,離開了我們曾經擁有共同回憶的新竹市文昌街。

話說從頭,小時候因為父母在新竹開電器行,我在那塊土地度過了大半的童年。在那個台灣經濟起飛的民國70、80年代,我的父母和他們的父母親儘管從事的商業種類不同,但在小小的新竹市文昌街的繁華商區上,父母的打拚、我們的笑聲和過往也深深嵌入了那個城市的歷史當中(當然這段歷史只有少數當事人才會知道,甚至可能只有更少數的人有所記憶)。從我懂事以來,一直到我10歲那年離開新竹前,他們兩位是我對於新竹最深刻的回憶之一。

我在風城10年的成長記憶,早在我離開那個瞬間被凍結。我對那塊土地的回憶,也一直保持著那幾年的樣態和氣息。在我腦海裡的新竹,是舊的新竹,是不變的新竹;後來,在我所經歷的空間和時間的層層覆蓋下,我腦海裡的新竹儘管不變,卻也逐漸模糊不清。而在他們腦海裡的新竹,他們居住至今的新竹,是現在的新竹,是不斷轉變的新竹,也是再清晰不過的新竹。

儘管我的新竹和他們的新竹截然不同(這意味著,在我離開後,我們彼此的生活經驗有巨大的差異),但在去年中秋節有幸取得他們的聯絡方式,我就決定在我高考結束後,我一定要找他們敘敘舊。所以,7月28日的中午,我來到了新竹。

抵達火車站後,首先迎接我的,除了和我既有認知結構相去甚遠的站前新竹市的整體樣貌,再來就是帥哥呂仔了。「真是太酷了!」這是我在多年不見呂仔後的第一個想法。超帥的墨鏡(我最近也好想買墨鏡阿)、海灘風的襯衫和大項鍊、牛仔短褲和涼鞋,這傢伙所走的路線和我的完全不同啊(他大概是豪邁的都會風格,我大概是美日休閒風格吧)!他的臉龐雖然比以前消瘦,但容貌和小時候相比,倒是沒多大改變(如果他沒戴墨鏡,我想我很快就可以認出他吧)。會打扮又超man的他,我相信來念政大一定可以把到一堆正妹吧!在後來的聚會之中,我從他身上體會到了念自然科學和念社會科學的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我認識的許多念社會科學(文史哲或法政類)或是念商的人,顯然和我一樣,比念自然科學的人悶多了(不過說穿了,這樣的差異也只是兩者體驗生活和玩樂的方式不同罷了)。

呂大姊的個性倒是比以前沈穩許多(這是和我之前對她的印象相比)。她不愧是念文學的,像個說書者一樣,告訴了我一些關於其他人的往事和現在。也許,她知道會有那麼一天,曾經一起生活在文昌街的人會回來找尋過往的足跡,所以保留了一些故事,讓那個人驚嘆和回味。這就像許多電影情節一樣:你離開了故居,過了許多年再回來,儘管故居景物已非,但仍然有一個認識你的人生活在那片土地,並且留了下來,在你找到他後開始對你述說一些故事。

後來,聽聞他們家裡發生一些變故。但他們並沒有被擊倒,反而依然以樂觀積極的態度來度日並享受生活,我很為他們感到高興。

我們在不可抗拒的因素下,在社會力的隱隱作祟下分離。在經歷了什麼後,又在偶然和人為的刻意安排下相聚。這一切的變化,讓我覺得人生走到20幾歲,故事總算有點精彩,也總算有點感傷了。儘管我們已經很不一樣,在之後也只會更不一樣,但能以共有的回憶基礎來相聚小聊,這確實是人生一大樂事。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聚聚。

空間、時間與人

這三個名詞當中的任何一個,絕對是值得花好幾本專書來討論。所學有限的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出書論述這三個大有來頭的名詞。之所以把它們三個湊在一起,是因為我想表達對這三個名詞的關連性的觀察。

在一個人的生命當中,空間(生活環境)與時間(歷史)絕對是他最重要的兩個組成元素。怎麼說呢?因為,一個人現在的狀態,是他所經歷過的環境和時間的綜合。只要是身為一個正常人(有足夠的感官機能接收來自外界的刺激和訊息),他就注定無法避開外界的影響──外在環境會給予他某種程度的刺激,在累積了這些外在刺激後,在空間與時間的推進下,他逐步來到了現在的狀態,成為其他人所看到的樣子。

有人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會思考、表達與創作,不可和動植物相比擬。但我認為,人類和動植物之間沒有什麼多大的分別。舉例來說,蘿蔔在不同的生長環境下,就有粗細胖瘦、顏色深淺與甜味高低之別;啄木鳥在不同的地區,為了適應當地環境,鳥羽花紋和喙的長短也會有所變化。人類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某一特定生長環境的刺激下(氣候、地形、土質、水文,以及與外地族群的互動等),身處此地的人的容貌、體格、求生技巧、社會制度、文化表現等等,也會和身處其他生長環境的人們有所不同。一位名叫巴斯卡的哲學家曾說:「人只不過是會思考的蘆葦。」把人和植物相比擬,我認為很有道理。

從巨觀的角度來看,某一地區的人,在生活環境的限制、轉換以及與空間的互動下,形成了他們的生活樣態(這當然包含了制度和文化);也在時間的流轉中,形成了他們的共同記憶(神話、傳說與歷史),也造就了他們如今的狀態。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會有現在的容貌、個性、記憶和心情,也是他個人的生活經歷(時間的推進和空間的堆疊)所造成的。

人之所以為人,就必定逃不開空間與時間的擺弄、推壓和影響。人之所以為現在的人,更是過往和當下的空間與時間所拼湊出來的。

2007年7月26日 星期四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橄欖樹
作詞:三毛 作曲:李泰祥

不要問我從那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甚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 流浪

還有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那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為什麼流浪遠方
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

在我準備高考的日子裡,腦中常常輕唱出這首歌曲的曲調。
姑且不論歌詞的原意為何,我和許多人一樣,認為這首歌隱喻了一個人離鄉背井,追逐心中理想
的過程。
不論在過往或現代,只要一個人有足夠的資源和時間去尋求一個理想的社會位置,誰不會離開固有的生長環境去追尋更美好的生活?去追尋他心中的橄欖樹?

但是,代表夢想的橄欖樹,樣子是一成不變的嗎?又或者,橄欖樹是一直存在你心中的嗎?心中原本就有橄欖樹的人,離鄉到某個空間和制度去找尋橄欖樹,在經歷了空間、時間和週遭人事物的衝擊後,他的橄欖樹還是原來的橄欖樹嗎?橄欖樹的樣貌是否改變?或者,在時空的沖刷和環境的打擊下,原本在心中那端的橄欖樹已消失不見,改而追尋另一端的橄欖樹,或不再追尋?心中原本沒有橄欖樹的人,在社會的安排下,非自願地來開了家鄉,也經歷了和以往不同時空與人事物,他心中的橄欖樹成形了嗎?或者,他依然不知橄欖樹為何物,依然在社會安排下懵懵懂懂地過日子?

一首簡單的歌,幾句簡單的歌詞,卻隱喻了地球上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我也不例外。逃不開社會安排的我,從遠方台南到台北求取人人希冀的大學光環,在固有的時空中扎根成形的橄欖樹,也在尋夢者來到異地且遭受不一樣的環境衝擊後,改變了它原有的樣貌。

歷經風霜,來到他鄉,卻永遠也逃不過外在時空影響和限制的尋夢人,找到他要的橄欖樹了嗎?

2007年7月23日 星期一

The seed and expectations




身為半個電腦白癡的我,竟然也會開始寫部落格,連我自己都不太能想像。

建立屬於自己的部落格、網路相簿、網誌或個版,早已成為21世紀資訊社會一股不可抵擋的潮流。很多人利用這些唾手可得的傳播形式,來紀錄自己的回憶、心情和生活。我認為這是現代人最矛盾的一個現象之一。大家明明每天都在和人群接觸,聯絡朋友相聚談心靠手機和各式即時通訊功能即可達成,但在各種社會力的割裂下,人和人卻越來越少親身利用自己來溝通(正常人都有一張嘴,講出來的卻是無關緊要的屁話,不願透露自己的心事、生活和未來;正常人也有五官和四肢,卻不知利用他們來親自表情達意,而是把自己關在一間小小的房間,靠文字和網路符碼來堆砌自己的想法和表情)。許多人開始把自己的內心話和想法貼在自己的網路空間,一方面希望他人來觀賞,另一方面又深怕自己的最私密為人所知。想讓人知道卻不親自道出,想讓人瞭解卻又秘密封鎖,這是現代人越來越大的矛盾與悲哀。

熟識我的人都知道,我並不是一個網路空間的愛用者(我用電腦的時間其實很少一天超過三小時,當然這是我目前的生活和生活習慣使然)。我更不是一個不會分享故事、自命清高以為說了別人也不會瞭解的人。只要你願意而我們都有時間,我可以和你一直聊,我可以不斷聽你的想法和呈述我的想法。那我為何要建立一個部落格?為何我要踏入現代人的矛盾循環?

我建置一個屬於自己的部落格,不是為了趕搭潮流線的快車,而是出自於每個寫書人或說書者的其中一個想望──他們用文字記錄故事、知識和觀點,是為了讓後人傳頌、影響後人對周遭事物的看法或是改變世界。在他們的影響下,我也想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在每個人心中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我也想影響別人。我深知要影響別人,除了靠我自己和他人的親身接觸所帶來的影響外,我還必須掌握一個傳播工具來記載和散播我的故事和想法。而部落格,是目前勢單力薄的我所想到的最便利的傳播媒介。所以我設立了部落格,而你看到了我的部落格。

我不是傳媒萬能論的信仰者,我也不認為我的文字和想法真能改變你對我或其他事物的看法、改變你的態度,甚至改變你的行為。但至少,當你在某個時空看著我的文字,在那個當下你的思想已經被我牽制,在未來你的言談和思考中可能會出現我的人或我的文字。你很可能不認同我,可能想反駁我,但當你想起了我的人、我的故事和我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你的思考議程已經被我設定了。在那時那刻,我已經確實影響了你。能達到這樣的影響,對我來說已經足夠。

我的部落格除了作為影響他人的傳媒之外,我當然還會用他來承載我的歷史和現在,更會用他來涵蓋我生命中幾個重要的元素:生活、對周遭人事物的觀察、電影、閱讀和評論、旅行等等。這是我的部落格,這也可能是你和我有所聯繫的部落格。歡迎來到阿貴的世界。



本篇文章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cuaj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