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不斷擔心下一餐?為了升學?為了在大企業工作,然後讓生活被公司制度宰制?為了披上白袍、戴上聽診器?為了考上律師?為了拍電影?為了研究歷史?為了在有生之年不斷追尋看不到的上帝榮光?
仔細想想,我們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注定要做職員、學者、商人、教徒、總統、導演……等等。如果去除這些社會結構下的社會類目所產生的社會意義,我們還剩下什麼?我們為何而生?
其實,我們活著,就只是為了「生殖」而已。
環顧四周,花為何謝了又開?鳥為何不斷遷徙與歌唱?樹木和小草為何枯了又再次繁茂?原來,生命存在的目的,就只是為了延續生命。同樣地,人類活著不為了什麼,也是為了生殖,然後讓生命不斷延續下去。
試想,如果人類失去了生殖力,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無法延續,人類所構成的社會也就不可能一代代地傳承與發展;亦即,如果人類無法生殖,我們的一切都將失去意義。電影【人類之子】就描述了在女人無法懷孕的未來,人們的生活是如何充滿失望、失序與解組,因為人類的命運只剩下「絕種與毀滅」。這部片拋出了一個疑問:如果生命的盡頭是死亡,而不是另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那生命的存在還有何意義?
沒錯,活著而不生殖(有能力卻不進行生殖,或不能生殖),生命就失去了他的終極意義。
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其實,這一切都是關於「生殖」
標籤: observations
2008年1月19日 星期六
有一種人、有一種東西,既是死的又是活的
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一種人或一種東西,既是死的,也是活的呢?「死亡」與「生命」不是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嗎?一個事物要同時具備這兩種狀態,根本不可能吧?
真的有喔。
而那種東西,不是在【活死人之夜】裡,突然從墳墓爬出來的復活僵屍;不是【28天毀滅倒數】的受到病毒感染、失去自主意識、僅受本能驅使的突變人;也不是【AI人工智慧】的失去動力就無法行動的機器人。
一種人、一種東西既是死的又是活的,那就是「作者」與「文本」。
有些腦筋動得快的人,也許很快就理解我的陳述──我講的正是有關文學理論的「作者已死」的觀念。
標籤: observations
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
2008,祝大家發發發!
這是這個陽春部落格的第40篇文章,也是2008年的第一篇文章。
自2007年7月23日開站以來,近半年的時間已經累積了這麼多篇文章,想來還真不簡單。在為訪客們獻上我的新年祝賀前,我想先在第40篇文章裡,對我半年的「空白期」做一些回顧與省思。
是的,以一般人的認知及在「資本主義」一步步的催眠與洗腦下,人們大多會把沒有從事任何正式社會活動或生產活動的時期,給它一個簡單的名字──「空白期」。7月底拿到畢業證書,結束學校的打工後,我就再也沒有從事任何生產活動。回台南後,原本想在歸仁鄉的球鞋店打工,卻擔心佔去太多唸書時間而作罷。我是比勞工還徹底的「無產階級」。
在這段空白期中,我對自己的身份和定位非常清楚:失業者(自願性失業)、落榜者、未在學的考生,以及尚未入伍的役男。不知道這世界還有幾個人處於和我一樣的人生狀態,對這樣的狀態又作何感受?
既然不用工作、不用學期開始與結束、不用考期中期末、不用寫報告,我的生活元素變得很簡單:唸書、吃飯、運動、看看電視、出門看看電影和吃吃台南小吃、寫寫文章。真的,就只是如此而已。
半年的空白期,單調的生活元素,讓我在這段時間裡失去了與獲得了一些互動,對一些事情感到厭煩,也因為某些事感到滿足與成就。
且讓我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