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其實,這一切都是關於「生殖」


我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不斷擔心下一餐?為了升學?為了在大企業工作,然後讓生活被公司制度宰制?為了披上白袍、戴上聽診器?為了考上律師?為了拍電影?為了研究歷史?為了在有生之年不斷追尋看不到的上帝榮光?

仔細想想,我們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注定要做職員、學者、商人、教徒、總統、導演……等等。如果去除這些社會結構下的社會類目所產生的社會意義,我們還剩下什麼?我們為何而生?

其實,我們活著,就只是為了「生殖」而已。

環顧四周,花為何謝了又開?鳥為何不斷遷徙與歌唱?樹木和小草為何枯了又再次繁茂?原來,生命存在的目的,就只是為了延續生命。同樣地,人類活著不為了什麼,也是為了生殖,然後讓生命不斷延續下去。

試想,如果人類失去了生殖力,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無法延續,人類所構成的社會也就不可能一代代地傳承與發展;亦即,如果人類無法生殖,我們的一切都將失去意義。電影【人類之子】就描述了在女人無法懷孕的未來,人們的生活是如何充滿失望、失序與解組,因為人類的命運只剩下「絕種與毀滅」。這部片拋出了一個疑問:如果生命的盡頭是死亡,而不是另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那生命的存在還有何意義?

沒錯,活著而不生殖(有能力卻不進行生殖,或不能生殖),生命就失去了他的終極意義。


這時你也許會問:「那不能進行性行為的宗教信仰者,他們所追尋的生命意義不是很可笑?其他為了自己的生活而不斷打拚,卻沒有結婚生子的人,他們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了嗎?」

我當然不會否定每個人所追求的生活型態與意義。只要他知道他為何選擇那樣的生活,並且為他自己的生活負責,我們就不該去否定他的生活與生命意義。

然而,請想想看:宗教、商業、企業管理、學術、藝術等等所有存在於現今社會的東西,都不是在遠古初民剛現身於地表上時,就已經存在了的。沒有語言、沒有文字、少了信仰、少了職業,人類如何構築他的存在意義?

所以,人類抵禦猛獸、群居、交配、生殖出新生命,讓新生命再次群聚、發展、遷徙,找到適合生存的土地和生存之道,然後再生殖。進展出文明、壁畫、語言、文字、農業、城市、社會、組織,然後再生殖。讓歷史、傳統、文化、社會機構可以存續,讓未來還會有人類,然後再生殖……。

原來,生命存在,就是為了再次創造出新的生命。而我們在各個人生階段感到寂寞的最終理由,也正是因為在盼望一個遙遠的天使──每個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生殖對象」。

所以,以下現象不足為奇;獨身的知識份子在高等教育殿堂擁抱人類的知識精華,心靈卻依然感到寂寞;街頭混混可能口袋不夠飽滿,卻依然想裝闊以博得佳人好感;財力雄厚的富翁,似乎可以擁有一切,卻依然在各個社交場合尋找倩影;身材姣好的帥哥辣妹,身邊的伴侶換了又換;一個人好不容易獲得想要的工作,在社會裡也安頓了下來,卻不斷發問:「為什麼我沒有女(男)朋友?」

這一切,都在於:「生殖」,是生命的意義;「生殖慾望」是生命存活下去的動力;「生殖對象」則是另一個生殖對象的盼望、港灣與家。

然而,由於每個人的「有限的生活經驗」,以及「社會的限制」,導致並非每個人都能完成生殖、並非每個人都能實現生命的終極意義。

「有限的生活經驗」意味著:我們都只能在自己慣於遊走的社會活動場合(學校、興趣範圍、工作場所等)去尋找生殖對象,並且也因為這些有限的生活經驗產生了一些「對生殖設限的想法」。例如:從小學到大學、從台南到台北,我老是被發好人卡;我的生活經驗告訴我:「感情不能主動,要等待對方。」;與其告白失敗使彼此關係緊張,不如維持現在這樣若即若離的狀態;前一次失敗的感情,讓我不想再找尋另一半;我有很多事需要完成,我還得出國完成學業,還得找個好工作,沒有時間談戀愛;我的學歷、才識和能力,注定配不上高級知識份子和氣質美女;我的另一半必須在各方面都強過我,家世背景要相當,不然一律出局......。

「有限的生活經驗範圍」不只使得我們尋找「生殖對象」的空間受限,也讓我們在有限的生活經驗中慢慢形成「獲得生殖對象應採取的方法」與「理想的生殖對象所具有的條件」。所以,在每次的尋覓生殖對象中,有人畏縮、進取;有人愉悅、傷心;更有人可能終生不娶不嫁,也可能沒有和任何人進行生殖行為。

「社會的限制」則比較容易明白:社會制度與道德倫常都告訴人類──我們是「社會人」,見到異性就上是不被社會所允許的;必須用社會所允許的手段去獲得生殖對象和從事生殖行為。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在《文明與其不滿》一書中,就點出了文明所形成的道德系統,壓抑了人的性慾。道德和倫常力量之大,【金賽性學教室】裡的金賽博士一度提倡的「性解放」,當然會被絕大多數人唾棄。

「社會的限制」又在於: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的多寡,也限制了他的生殖行為。沒有房子、車子、銀子,如何進行生殖?沒有外表和亮麗的服飾,如何去吸引生殖對象?另一方面,當我們有了工作、房子、車子、銀子之後,周遭的人最關心的就是:「有沒有男(女)朋友?什麼時候結婚?」身邊的人很希望你(妳)生殖,而很多人在親友的壓力下,可能草草找到生殖對象,然後迎合眾人期望與社會期待,完成了生殖,延續了家族。

這真的很諷刺──人類群聚的目的,就是為了繁衍生命;如今,卻因為群聚後所形成的社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人類的生殖活動。

沒辦法,我們活著,還是為了生殖。

所以,我們不斷在獨處的房間裡感到孤單、寂寞。不斷幻想著甜美的笑容、堅實的臂膀。

所以,我們在求學階段找尋、在出社會後也不斷尋覓;不斷用言語和身體去試探生殖對象的意願,也不斷退縮。因為找到生殖對象而感到驕傲,也因為找不到生殖對象而感到焦慮。

所以,我們一再把眼前的生殖對象合理化(即使外表不美,但有其他優點),也一再把眼前的生殖對象淘汰出局(這種人要和我在一起,想都別想)。

所以,我們在日常社會活動裡找不到生殖對象時,去夜店、去酒家、去應召站、去抓個A片、去誘惑一個炮友、去婚姻介紹所,期待生殖慾望的滿足。

所以,我們在終究找不到自己呷意的生殖對象、或即使有了生殖對象卻無法生殖,悖離生命的終極意義時,試圖搬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藉口:老天自有安排;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我的心和身體都交給了神。

所以,我們在維持自己的生活系統的同時,也期望進入另一個人的生活系統。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瞭解處於另一個世界、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殖對象,然後一步步建構出「兩個人共有的生活系統」。這樣一來,在完成社會交代給我們的工作後,就有個人可以在家裡等著我們、支持著我們,讓我們在這個慌亂社會裡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理由。



本篇文章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afr7g7

8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老實說我最近在思考一些問題,

看了你的文章,讓我得到不少的感觸跟啟發

使我思慮清晰了不少


所以~

生殖吧!阿貴 =..=

阿貴 提到...

哈哈...,沒有社會資源怎麼生殖啊?生了,卻沒錢養小孩,是新生命的大不幸啊。唉...。你應該會比我早結婚才對,記得到時發個喜帖給我啊!

匿名 提到...

不好意思喔~我是出家人
原則上是不會結婚的...
我連女朋友都沒有(我是阿宅)
而且我也不想娶越南新娘

總之你的喜酒我是喝定了

阿貴 提到...

呵...,別這麼說嘛。聽雪莉小姐說你春天到了,好好把握啊!衝衝衝!拿出信心向前衝!

匿名 提到...

這篇文章說得沒錯,基本上,在這種大冷天,什麼暖暖包,涮涮鍋都是微不足道的,
有心愛的閃光可以脫光光陪你躲在被窩裡取暖才是真的。
嗯,沒錯。
世界上最細緻的人際關係就是情人間的互相取暖。

阿貴 提到...

呵呵...,你的留言讓我笑了。

這篇文章是看了報紙上的林榮三文學獎的「蟬」,以及電影「人類之子」之後,有感而發的(不過我覺得我寫得還不夠完整,畢竟生命意義是大哉問)。博士有興趣的話可以瞧瞧。

話說回來,我覺得同性友誼也可以很細緻(像是『白色巨塔』裡的里見醫生和財前醫生之間的互動,簡直是經典)。

匿名 提到...

留言好好笑,呵呵~~
我想到的是欲望,對某些人而言,儘管有了滿意的生殖對象,他們還是一有機會就想向外發展。人活著,有時候似乎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又或者,人的生理就是要不斷地生殖,慾望是促成這種現象發生的機制。

話說回來,有閃光真好,我也想要有閃光。

~TA

阿貴 提到...

回TA:

呵...,想不到在這也看到妳的留言,讓我驚了一下......。

在經歷了一年的外島人情冷暖和人生低潮後,回過頭來看自己寫的一些雜文,竟然感到以前的自己似乎有點幼稚與大言不慚。真是奇怪的感覺。唉......,當時的心境和現在的心境真的差好多。

言歸正傳,我的看法是:「對某個人的渴求」的慾望,可能會在特定情境發酵和爆發,但也可能隨著時間愈見清澈與淡泊。也許,過盡千帆後,才會發現長伴左右的人最溫暖、最值得去愛吧。

我最近去看了Andy Warhol的世界巡迴展。看到某位渾身散發耀眼知性光采的女性導覽員緩緩又仔細地述說作品意義的樣子,突然想到:「助教以後也是這樣厲害的人物吧!」

返台時記得跟我說一聲啊。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