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空間、時間與人

這三個名詞當中的任何一個,絕對是值得花好幾本專書來討論。所學有限的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出書論述這三個大有來頭的名詞。之所以把它們三個湊在一起,是因為我想表達對這三個名詞的關連性的觀察。

在一個人的生命當中,空間(生活環境)與時間(歷史)絕對是他最重要的兩個組成元素。怎麼說呢?因為,一個人現在的狀態,是他所經歷過的環境和時間的綜合。只要是身為一個正常人(有足夠的感官機能接收來自外界的刺激和訊息),他就注定無法避開外界的影響──外在環境會給予他某種程度的刺激,在累積了這些外在刺激後,在空間與時間的推進下,他逐步來到了現在的狀態,成為其他人所看到的樣子。

有人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會思考、表達與創作,不可和動植物相比擬。但我認為,人類和動植物之間沒有什麼多大的分別。舉例來說,蘿蔔在不同的生長環境下,就有粗細胖瘦、顏色深淺與甜味高低之別;啄木鳥在不同的地區,為了適應當地環境,鳥羽花紋和喙的長短也會有所變化。人類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某一特定生長環境的刺激下(氣候、地形、土質、水文,以及與外地族群的互動等),身處此地的人的容貌、體格、求生技巧、社會制度、文化表現等等,也會和身處其他生長環境的人們有所不同。一位名叫巴斯卡的哲學家曾說:「人只不過是會思考的蘆葦。」把人和植物相比擬,我認為很有道理。

從巨觀的角度來看,某一地區的人,在生活環境的限制、轉換以及與空間的互動下,形成了他們的生活樣態(這當然包含了制度和文化);也在時間的流轉中,形成了他們的共同記憶(神話、傳說與歷史),也造就了他們如今的狀態。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會有現在的容貌、個性、記憶和心情,也是他個人的生活經歷(時間的推進和空間的堆疊)所造成的。

人之所以為人,就必定逃不開空間與時間的擺弄、推壓和影響。人之所以為現在的人,更是過往和當下的空間與時間所拼湊出來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