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6日 星期日

台南市牛仔單車買車記2007/8/22

回來後,台南竟然接連一個星期下了沒日沒夜的雨(每天下雨,每次雨停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讓我購買環島旅行車的日期一延再延(當然環島日期也是)。今天早上,終於沒下雨了,就去上個星期已經先問過價錢的台南市牛仔單車買車吧!

原本打算當天購車順便當天把車騎回家的我,從家裡搭了公車到中正路和忠義路交叉口,走到永福路二段的單車店,已是早上11點。靠!「營業時間:12點~23點」(台南市的店家好像都是接近中午才開始營業,果然無法和繁華的台北鳥籠相比),我早來了......。


店門口站著一位拄著柺杖、左眼凹陷的老阿公(仔細一瞧,他的左眼應該是不見了),我就問了:「阿背,這攏系中午才開嗎?」阿伯說:「係啦」。「昨天有開嗎?」「屋啦!每天都會開啦。」

我心想,都來到這了,店又還沒開,就先休息一下,抽根煙吧。「阿背,哩甘會呷昏?」阿伯說會,我幫他點了一支煙。
阿伯還滿樂於和別人交換故事。我說我是歸仁人,他說之前他也在歸仁賣豬飼料......。這好像是我第一次和當地陌生耆老對話,能接觸一個承載很多歷史、又不吝於道出自己故事的人,真的很有趣(比和許多只會講一些無關緊要屁話的台北人對談有趣多了)。一老一少一起抽煙對談的情景,應該連路人都覺得很不協調吧。

聊了一根煙的時間,既然還要一個多小時店才會開,向阿伯道別後,我就去附近的友愛街和中正路晃晃。

南都戲院拆掉後,空地變成停車場(好像一兩年前就拆了吧,但是看到眼前的景象還是會嚇到,那裡有我看電影的回憶啊)。南都戲院的兄弟「南台戲院」依舊在,只是平常日也是中午才開始營業。好家在,這個有我更多回憶的戲院,沒有被市場經濟和時間所打倒。

南台戲院前面的小廣場也荒廢了,店家全部都撤走了(我記得好像半年前還存活著的啊)。逛阿逛,走到中正路底的中國城,儘管外觀越來越淒涼,但我還是想去回味一下中國城地下街的蕃茄蛋炒飯(長得像許效舜的老闆娘開的一家攤販,賣的炒飯種類還滿多的,幫忙的阿婆很像開喜婆婆。雖然蕃茄炒飯是用蕃茄醬下去炒的,不過很合我的口味)。

幹林娘!地下街的攤販全都不見了!全部都寫個「租」或「售」!只剩幾台在台北幾乎看不到的大型電玩機,其中一台電玩機的「滿貫大亨」四個字依舊繞梁,一兩間電玩遊樂場還存在,其他的可說是人事全非。對我既有認知結構的衝擊相當大!
「沒落」,形容此情此景再合適不過。我看了真是心酸和無限欷噓,曾經創造我的某部分青少年回憶的場所,就這樣消失了(很久以前我還在那裡買過電影明信片啊)。我的一部份已死亡。

就和人一樣,人所創造的也會隨著時空而改變。「變」,卻是這世上不變的真理。幹!

午飯時間實在不知道要吃啥,就到肯德基去吃卡啦雞腿堡套餐。媽的,連卡啦雞腿堡都縮水了將近三分之一,早知道就還是去吃土魠魚羹了。

飯後走到牛仔單車店,等了五分鐘,老闆終於出現了。我跟他說我要的是GIANT的長程入門款──yukon,要去環島用的。

後來我在那家單車店待了將近四個小時,學習拆胎、換內胎、調整煞車器、問問騎乘技巧和老闆的環島經驗及購買相關配備等等。老闆人真的超好,關於單車的任何問題都跟你講得仔仔細細。他說開腳踏車店已經14年了,玩單車也玩了18年,真是太強了!果然找對了單車店(ptt的版友推薦)。

在此節錄一段有趣的對話。
老闆問:「你幾歲啦?」「23啊。今年剛畢業。」「喔。之前念哪裡?」「政大外交系。」「哇!這麼厲害!你念政治的,以後要從政厚?」「沒有啦!從政不符合我的個性。」「那你唸完想要幹嘛?」我道出大學畢業的感想:「不知道耶......。大學畢業什麼都不會,一技之長都沒有。你看我念外交系,唸完出社會,有誰會和你談論國際關係?先去當兵吧。」老闆聽了笑了笑。

今天真的很充實,已經很久沒學到能實地應用的技巧了。眼睛看的與手中摸的都是具體可觸的東西,學了馬上有用。念了五年大學,政治理論和社會理論對我來說也是很有趣,但這些都是抽象的知識,學習一個觀點和學說都是需要長時期的耳濡目染,才能提昇自己的思考和論述內容。問題來了:這些不能當飯吃,更不可能馬上作為謀生的工具。所以我才說:「大學唸完,真的什麼都不會。」學些可立即應用的實用知識,有趣太多了。

原來牛仔單車可以送貨到府,早知道我就騎機車來了。下午又開始下雨,搭公車回家已經準備吃晚飯了。

2007年8月25日 星期六

擁抱左邊的北台灣,北海岸半日遊2007/8/5


撇開某位友人沒有誠意的午飯邀約,早上十點半和女友騎機車擁抱左邊的北台灣。

七月底的金包里街品鴨肉,讓我對北海岸和金山鄉留下了不錯的印象。猶記得金山高中的教室外牆上所貼的北台灣地圖,標示從淡金公路來到金山,再從陽金公路回到台北鳥籠。「喔!真是條不錯的路線,下次就照這樣騎騎看吧!」在台北五年,北台灣的南邊至東北一帶都去兩三次了(中和、永和、新店、烏來、深坑、菁桐、平溪、基隆、九份、金瓜石等地),倒是淡水和陽明山還沒騎車去過(之前都是搭大眾運輸工具),所以就挑了今天,趁回台南前把車子再操一次。

行前並沒有特別的規劃,原本想去朱銘美術館或是故宮看個展覽,卻怕時間太趕也懶得找地點而作罷。知道路線,就上路吧。


從承德路一段騎到淡水,路上回頭一望,台北市已隱沒於外圍的群山,讓我有一種衝出台北鳥籠的感覺。想不到越接近淡水,車子反而越來越多,我騎車速度一向不快(很少超過60km/h),到淡水已是中午十二點半。第一次騎車到淡水,還滿爽的。

吃了魚丸湯和阿給,喝了超難喝的清心飲料(靠!淡水的那家清心怎麼這麼難喝,比起南部的超好多),稍微休息一下,從台2線上路(其實台2線就是淡金公路)。小市鎮、一片很大的建築空地、真理大學、林間小路、聖約翰科技大學等一堆莫名其妙的景色一一出現後,終於來到了傳說中的濱海一帶。

在左邊的北台灣,左邊就是海。雖然路上沒什麼遮蔽物,烈日當頭,但這樣的美景卻是值得追求的。公路、機車、海,人沒有煩惱。

進入了三芝鄉,路過了好幾家各有特色的咖啡廳(北海岸似乎吸引了很多逐夢人來此開設咖啡廳),發現了三芝淺水灣原來就在路旁。原本沒料到會經過淺水灣的,既然來了,機車停好,馬上去親近海邊。只有大概四五公尺長的新月形淺沙灘,許多遊客駐足,其中的兩人,雙腳踏入涼涼的海水,享受和宜蘭線石城站截然不同的海景(有照片為證)。

遊憩過後,再度上路。半路上有許多像是飛碟的彩色房子,廢棄已久,非常奇特,和周遭的景致很不協調(後來回家上網一查,才發現那些房子俗稱飛碟屋,遭棄置是有原因的)。也不知騎了多久,又遇到一個意外之處:劉家肉粽。聽女友說是石門鄉的名產。真的,許多遊客在此停留站著啃肉粽(店面裡沒有座位)。中午並沒有吃很飽,所以聞香下馬,也在路旁吃起肉粽,喝喝他免費提供的冬瓜茶。

騎過了蜿蜒的海岸,看到了數不清的咖啡廳及來北海岸擁抱青春的男男女女,終於在三點半多到了金山。假日的金山老街果然人潮較多,吃吃鴨肉和綿綿冰,走走瞧瞧,已經下午四點半了。

回去吧!再不回去天就要黑了。原來,陽金公路就在金山老街入口附近。早上是遠離群山,下午是親近山頭,進入陽明山,剛剛的海景已經被我們拋在腦後。

好涼爽阿!比起台2線濱海公路的烈日曝曬,這裡簡直是天堂!一路彎彎曲曲,聽聽蟲鳴鳥叫,看看翠綠山林,從山上眺望北海岸一隅,爽!

回到台北已經是晚上,身體被曬成巧克力。很久沒騎長途了,雖然累,但是玩得很充實。北海岸只差萬里和龍門那一帶還沒玩過,單車環島的時候把北海岸整個繞完吧!

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符號價值與人


快七月底的時後,拿到畢業證書了。

「畢業了耶!應該很高興吧?」老實說,我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因為護套裡各一張中英文證書的短短四、五行字,並沒有道出我的五年大學生活的衝擊、快樂、悲傷、努力(當然,如果要記載這些文字,就不是我們一般認知的畢業證書了)。它所象徵的,只是社會認可的光環。而這樣抽象的光環,來自於畢業證書本身或其上所載的文字。也就是說,幾個符號在社會制度的介入以及社會期許的加添下,賦予了一個人價值。

從上面的敘述,應該可以猜到我要談的不是消費社會、消費主義、消費文化裡商品的符號價值(某某物品在代言人的特質、品牌的高貴程度或廣告內容的附加下,被賦予了某種程度的價值。我們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取物品以滿足需求,而是為了得到物品的符號價值)。我要談的是,在社會的框框下,每個人獲得了代表某種社會類目的文字符號,其中所衍生出來的價值。

「我是念某某大學的。」「我從事某某職業。」「我在某某單位服務。」「我的收入多少多少。」「我的職銜是什麼什麼。」「我從某某國留學回來。」「我開的車是某某廠牌。」「我的衣服、鞋子、內衣褲是某某牌子的。」每個人一聽,馬上開始用這社會傳輸給他的認知結構和價值系統去評斷一個人的現在或未來。亦即,符號背後所連結或代表的,可能是社會地位、教育程度、經濟收入、權勢、前途等等;幾個符號的象徵意義,因而賦予一個人事物特定的價值,其副作用是:你開始瞧不起或看重某個人事物,而你很有可能表現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上。


在社會的催眠或強迫下,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在追求符號價值。一步步達成社會規範和成就社會期許,你獲得的獎品就是「幾個社會認可的符號」。

追求符號價值,幾乎人人在做,也幾乎人人認同。但我卻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符號價值在某種程度上扭曲一個人的真實與掩蓋一個人的生活。

你耳聽或目睹某個人身上所承載的符號,在社會的影響下,你有意無意賦予了價值於符號與人。
然而,你真的因為符號價值認識了那個人嗎?你神迷於他背負的符號,卻不知道那個人的實質(他的生活、過往、痛苦或快樂等等)。不知道一個人的實質,很可能是因為你認為獲知了那個人的符號就夠了(夠你評斷一個人),或是你根本不想瞭解,或你無從瞭解。

每個人在獲得符號價值後,也增加了自己的實質被他人扭曲的危險:你很可能不被他人認識,因為他人認識的是符號,而不是你。如果沒有朋友、家人、情人或自己的私密角落去承受一個人的符號背後的種種,我想,那個人一定會瘋掉。

我也在追求符號價值。但是,正因為我瞭解符號價值扭曲人的可能性,所以我不因符號而賦予一個人價值。

「ㄟ……我只有國中畢業。求學階段最大的成就是獲得一個『上課秩序表現良好』的貼紙。我現在是農夫。」如果敘述者有在認真看待他的生活和誠心對他身邊的人事物,那我認為他比某些備課不認真、狗嘴吐不出象牙的教授還有價值。



本篇文章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d9gbzf

2007年8月20日 星期一

金包里老街品鴨肉2007/7/26


好不容易和日常生活神秘的台大同學(亦即金釵博士也,媽的他想出這個代號真是讓我哭笑不得,也真不知他平常在忙啥)橋好時間,在中午的太陽公公玩弄下,幾經折騰,臭汗淋漓來到台北的國光客運國道總站,搭上前往金山青年活動中心的車,去金包里老街瞧瞧。

兩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怎會閒閒無事跑到金山鄉的老街?閒閒無事倒是真的,不過想去金山老街完全是我個人的提議。
記得半年多前,曾看電視介紹過金山老街的鴨肉,看起來真是不錯。我雖非老饕,也不是鴨肉的愛好者,但在離開台北鳥籠前吃吃幾個著名夜市或景點的小吃(別懷疑,五年的台北生活還是有很多美食沒嚐到的),是我這個卑微平民的小小心願。


一個半小時多的車程,下午三點終於到了金包里老街。非假日的老街上只有三兩遊客。還好,廣安宮前的鴨肉沒打烊。拿了一盤兩人份的鴨肉、炸魚蛋和炒麵,坐在其中一個圓桌,上兩人開始大快朵頤。感覺好像在吃「辦桌」。

不錯吃,鴨肉頗香甜!不過,非老饕的我吃不出箇中滋味和其他鴨肉有啥分別。在此也不想用一堆形容詞來堆疊當地食物的味道,很多事留待各位訪客親臨那個時空去體驗一番。

兩人在飽食一頓後,開始享受北海岸最悠閒的時光。老街、學校,走走看看聊聊。不懂建築,也沒事先瞭解金山鄉歷史和風土人情的我們,不帶任何觀點地來欣賞當地的人事物。慶幸的是,我們都喜歡那邊看似與世無爭的生活。「念那麼多書幹嘛?這樣的生活不是很好嗎?」相識十年的老友和我有著同樣的想法。

品嚐美食、會面純樸的金山鄉民、享受無憂無慮的時刻,我們帶著難得的體驗,在那天還是又回到了快令人窒息的城市。

2007年8月18日 星期六

以海為鄰的宜蘭線石城站 2007/7/22


想在9月18高考放榜前完成單車環島和火車環島的我,在七月還沒把學生證交回學校之前,趕緊借了一些相關旅遊書籍來瞧瞧。其中一本「台灣火車環島旅遊」,就是促發我前往石城的說書者(這本書雖是在2000年出版,資料有點老舊,但它蒐羅並介紹了每個車站的來由或值得去的景點,光這項強處就蓋過出版已久的瑕疵了)。

如果不是這本書的介紹,我還真不知道石城站的存在。不是鐵道迷或不常搭火車的人,台灣東北部一帶大概也只有聽過福隆、頭城、羅東、宜蘭等幾個有名的景點和大站吧。

一段文字塑造一個世界、啟發一個人的想像與激發一個人的行動,以下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石城站是宜蘭縣境最北的車站,同時也是台灣鐵路的最東邊一站。……最好是中午就從台北上車,車程約兩個小時,看個兩小時的海,什麼憂愁煩惱全部都給忘掉......。」這段極吸引人的文字,再加上女友一直說想去看海,就促使了我前往一個未曾經驗的時空。



於是,我們搭中午一點半多的區間車前往石城(請注意,只有區間車才會到石城,車程約一個半小時)。
抵達石城,是個無人招呼站,島式月台上有一位阿伯(小小的月台上只有他一人,後來發現他是來釣魚的)。往左前方望去就是一片藍藍的海。

除了車站前方的海、依台2線省道而居的三三兩兩住家(應該大部分是漁民吧)、一家阿婆開的小雜貨店(後來向她買了包七星)、稀稀疏疏的往返車輛、用手指數得出來的浮潛者與釣客,這裡幾乎什麼都沒有。

在超級炎熱的天氣下,從台2線走到可以觀海的小停車場(大概5到10時鐘吧),已是汗流浹背。我們並沒看到書上介紹的石城縣界公園,問了來浮潛的原住民以及看守港口的年輕人,都說不知道縣界公園,倒是前方有一座咖啡廳(回家後上網一查,發現原來那座咖啡廳就是縣界公園)。後來發現咖啡廳太遠,天氣太熱,走到那邊太累,就往回走,再回到石城站。柳暗花明又一村,原來鐵軌旁就有一個崎嶇小道通到平坦的岩岸。毫不猶豫,我們走到岸邊和海打聲招呼。

岸邊除了來釣魚的一兩位阿伯,來此玩耍的一家五口(不知道這裡有啥值得一家人來玩的,大概是老爸來釣魚,就順便帶家屬前來了吧),就剩下我們兩位了。對岸還有著身軀朦朧的龜山島。很好,很有遺事孤立的感覺!

在這個我們未曾經驗過的時空,果然有著想像不到的事物和人在此存在著。浮潛者、漁民、釣客,他們平日的生活我完全無法想像,只能在這個時空窺見冰山一角。這個世界,真是太有趣了!

看著一望無際的海,心果然也跟著開闊了起來(特在此附上海岸一景供各位想像)。


【鐵道小辭典】

宜蘭線:八堵到蘇澳,93.6公里。

無人招呼站:車站內僅有月台供乘客上下車之用,並無員工在此售票、收票,乘客上車需自行補票。

島式月台:若月台兩側均可停靠列車,即為島式月台。

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Travel


這個文章分類應該很早之前就建立的,只是我最近試圖把過去一年所受到的刺激、感觸和觀察用我的文字慢慢熬煮出來,花了許多時間(因為每篇似乎都有點長,當然還沒寫完啦),一直到今天才把今年七月的小旅遊和以前的旅遊告訴各位訪客。

時間每一刻都在消逝,也每一刻都在推你向前,所以你只會離消逝的越來越遠,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地方。消逝的還會在腦海裡逐漸模糊,趁記憶還鮮明的時後,我想用文字記錄我的旅行體驗和資訊。

旅行對我來說,不為什麼,只是為了暫時脫離固著已久的土地和習慣,把自己放置在移動的工具上,到達另一個時空去看另一個土地、生活和人事物,去獲得一個新的體驗,再用新的體驗來檢視自己的生活,增加與修正自己的想像。如果一直固著在某個特定的範圍,那你只不過不斷用那裡的人事物來築高自己的象牙塔、不斷強化自己的預存態度和立場而已(這是危險的,因為你會漸漸變得不能接受別人的看法或觀點,變得不能為別人著想,而只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和曲解資訊)。

某位教育心理學的老師曾說:「人生,就是不斷的體驗。」旅行就是讓你的人生體驗不斷更新的最佳方式。


本篇文章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czwcw8

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

人與人


這篇「人與人」的主題,和「空間、時間與人」及「語言、文字與人」兩篇文章,在我的思路和文脈裡是緊密相扣的。而我想把觀察的論述範圍限縮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係(家人、朋友、情人、同事、同學、原告與被告、砲友、路上巧遇的人等數不清的關係種類),對我來說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所有說書者或作家的最激盪人心的想像和故事情節,也幾乎都是環繞著「人與人」的各式主題產生的。

我常常在想:人與人為何相遇?人與人的關係到底是什麼?人與人會是疏離的,還是親近的?關係形成後會一直持續下去嗎?

以上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回答的。23歲的我,所經歷的社會關係也不足以完整回覆以上的大哉問。我只想在此表達我的看法。


每個人原本都是一個孤島,獨自承受著自己所遭受的時空經驗。在個人的感知範圍之外,他們彼此之間是無法獲知對方的存在的。然而,在偶然(出生在某個家庭、各種情況下的偶遇等)、國家機器和社會制度的安排下(教育、當兵、職業、休閒活動、網路等,但是這樣的安排又何嘗不是個偶然),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在某個共同的時間和空間裡相遇和產生連結,他們的時空經驗得以在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裡重疊。在這重疊範圍內,他們可能以各種方式(身體、語言或文字)交換彼此的資訊,創造共同的時空體驗,因而形成各種或深或淺的關係。也就是說,人與人在偶然之中相遇,他們的關係也是偶然的產物。

上述的「偶然所造成的共同時空體驗」,可長可短,可寬可窄,可深可淺。為什麼呢?

每個人在經歷了自己的時空後,以當下的狀態來到了某個可和他人產生互動的共同空間(路上、餐廳、教室、pub、工作場所等)。喜歡他的當時狀態的人,開始和他熱絡和持續接觸,他們的共同時空可能不斷擴大或延伸,彼此間的關係也可能漸漸加深;不喜歡那個狀態的人,避而遠之,共同時空快快結束,關係不值一提。而A君會不會喜歡B君那時的狀態,也取決於A君的狀態而定(當然,那個狀態來自於A君的時空經驗)。你看,人與人之間有多偶然?

如果你和另一個人曾有過共同且美好的時空體驗,分離之後的再次相遇,想必也較輕鬆愉快;如果你和另一個人以前並沒有共同的時空體驗,卻想接近和瞭解那個人,你必然得把你們兩位安排在任何可以創造共同時空的場合(餐廳、教室、網路等),並且用語言和文字來挖掘那個人,否則你們之間的關係如何加深?相遇是偶然,但相遇後想要加深關係,卻帶點人為或強迫的成分。

但是,即使我們在偶然中相遇了,也在某種因素的影響下關係加深了,我們依然可能疏離。因為人身處在社會之中,在社會的安排告一段落(畢業、辭職等),或為了完成其它的社會目的(出國唸書、工作、當兵等等),每個人可能必須前往另一個時空。他們在社會力的割裂下分離了。在另一個時空中,每個人又開始展開各自不同的生活和體驗,和不同的人接觸,每個人的自我因此受到影響,又開始流變。再次相遇,這個人與那個人會是疏離的,還是親近的?我想,這需要每個人自己去驗證。

而我的結論是簡短的:人與人之間的相遇、親近或疏離,是偶然與社會力作用的結果。


本篇文章圖片來源: http://tinyurl.com/anuo4n

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要掙脫台北鳥籠了


在台北將近五年的大學生活,即將到此告一段落。8月14日,我就要離開台北了。

對我來說,台北就像個鳥籠一樣,我被困在這裡。帶給我如此感覺的,是我之前在保儀路的租屋。在屋子陽台對面的鄰居,在他的陽台養了好多隻的鳥(媽的吵死了!夭壽死惡鄰)。看到那些被困在籠子裡的鳥,加上陽台的鐵欄杆,以及被群山環繞的台北盆地,台北在我眼中,也好像一個巨大鳥籠。

身為台灣首都的台北市,不是資源齊備,各式活動不缺嗎?工作、娛樂產業、書籍、各式品牌和商品,還有其他你想到的與沒想到的、正當的與不良的、各種類型的人(大城市所具備的多到數不清的社會類目,絕對會吸引各色各樣的人前來,因此大城市也必然是個龍蛇雜處的空間),台北一定會呈現給你。這麼多元、開放、應有盡有和便利的都市,怎麼會是鳥籠呢?且讓我娓娓道來。


身為大學生的我,沒有好好利用大學生的寶藏(時間),只參與了一些學校活動(大部分以社團為主)和校外活動(這個大都會所舉辦的活動種類絕對超出你的想像,但我只去看了一些美術展覽而已),生活圈只在幾個好友和自己身上打轉,是我自己最大的遺憾和錯誤。但是,對台北的人事物感到厭煩,不想因為某種利益和社會目的去擴大人脈和交友圈(我一直不想花時間去認識因為某種利益而相遇的人或是帶給我不好印象和觀感的人),種種體驗(說的不夠詳細吧,待我往後的新作陳述一番)、自己的個性,再加上之前的準備考試的閉關生活,讓我覺得台北就像個鳥籠。I can't get out!

以上的台北圖像,是我的個人經驗所產生的個人觀感。你可以不認同我。

台北,這個背負著許多人理想的都市,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台北帶給一般人的形象,就像我在「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一文所提到的「橄欖樹」。

那棵橄欖樹碩大美麗,枝頭上結著纍纍的各色各樣橄欖果。每個果實滋味不一,卻都有著吸引人的亮麗光澤。許多人在接觸到了那棵橄欖樹,品嚐了一些種類的橄欖果後,回鄉告訴他人那棵橄欖樹有多美好、果實有多好吃云云。許許多多的人,因此自願或不自願地(在社會的安排或家人的壓力下)離開家鄉,辛苦跋涉,來到異地瞧瞧那傳說中的橄欖樹。

來自不同家鄉(承載著不同空間與時間、使用著不同語言系統)的人們,在橄欖樹的生長空間裡互動,彼此影響,各自摘取著各色各樣的果實來品嚐(有一些人吃到了同樣的果實,但大多數人彼此之間所吃的果實都是不一樣的)。有一些人沈迷於橄欖樹的美麗和果實的甜美,想要繼續流連在橄欖樹生長之處;有一些人認為這棵橄欖樹儘管美好,卻不是他心目中的樣子,決定到更遠的地方去尋找更好的橄欖樹;又有一些人實在太習慣於家鄉的種種,對此處適應不良,一心想回家;更有一些人,見識到了橄欖樹的華麗,吃了一些甜美的橄欖果,和周遭的人也產生一些激盪後,覺得這樣也夠了,因為他要的不是以外表和果實滋味震懾人心的橄欖樹,想回到他原來的地方沈澱、繼續描繪和蒐集資訊,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顆橄欖樹。我,就是最後一種人。

「從哪裡來,就要回到哪裡去。」電影【練習曲】裡面的一句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境,也很適合描述我現在的狀態。

但是,我發現在將近五年的台北異鄉生活,其中所承受的外在時空和周遭人事物的影響,讓我不再是以前的我,我也好難好難再去找回以前的那個我(也許不可能了)。回到家鄉台南的生活,竟然也得重新適應......。

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本篇文章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aq7le

2007年8月10日 星期五

高考三級新聞(選試英文)準備心得

在我的部落格,當然要分享一下我對這個人生重大考試的準備心得與書單啦!這篇文章和我在ptt國考板的po文有些許不同,我對準備心得的地方做了一些修改。已看過國考板po文者,可自行跳到準備心得。有幸連結到我的部落格的訪客,還請不吝賜教。



報考動機:
「讀書人要對社會有責任感!」我一直沒忘記國中恩師說過的話。本身唸外交的我,實在不想幫大老闆的私人利益賺錢,想要直接服務社會國家,所以選擇國考一途。新聞科有考國際關係,再加上我在大學並沒荒廢英文,這科在往年也只有91年沒招考,所以想要try一下。

準備方式:
我大概從去年七月中開始正式準備。扣掉在延畢這年17學分的教育學程和韓文輔系的上課、報告與考試、當兵朋友和大學友人的邀約(當然之後我都盡量推掉了)、領隊職前訓練(後來我用領隊及格證書申請上了觀光服務役)、過年預官考試、新聞所考試練筆等拉里拉雜的時間,準備期間粗估9到10個月。
我沒有補習,因為我自認領悟力還算不錯,所以想說自己蒐集相關資訊、自己買書自修。
如果一整天都沒課也沒事的話,我大概早上看完中文報紙半小時後,唸3小時,中飯後唸4小時,再看英文報紙半小時,晚飯後唸2小時左右。一星期會去打一次籃球,1到2小時。
一開始我只有買張亞中的國際關係總論、翁媽的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鄭公的新聞原理、民意與民意測驗以及劉建順的現代公共關係學這五本書。第一遍看過之後,之後的複習開始以這五本做筆記(把重點寫下)。後來我還針對國關、傳播以及新聞學這三科,畫了記憶樹,以便系統記憶。之後在ptt國考板熱心板友的分享下,又去找了一些書來看。

書單:
《國際傳播與國際現勢》
國際關係及國際組織,岡瑋編著,保成
對國際關係的理論與關注的議題(台美中關係和時事議題)都有系統的整理,更收錄了歷屆考題。

國際關係總論,張亞中主編,揚智
如果你從沒唸過國際政治,對國際社會是怎麼一回事毫無頭緒,這本是很好的入門書。

《傳播理論》
大眾傳播理論,徐佳士,正中書局
非常淺顯易懂的經典入門書,文筆通順流暢,主要收錄傳播的實證研究案例。

大眾傳播理論,李金銓,三民
比上一本還要翔實的入門書籍。對大眾社會、傳播來源、麥克魯漢的科技命定論、傳媒效果階層、傳媒與國家發展、傳播帝國主義有較完整的介紹。

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羅世宏譯,五南
這本是翻譯書,不過譯者文筆頗為流暢,對主要傳播研究的大小實證案例都有介紹,更對資訊理論、議題設定、傳播效果模式的演進有完整的介紹。

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翁秀琪,三民
新聞系的學弟妹都推薦我這本,我一開始唸的也是這本書。不過翁媽這本雖然對各個傳播理論有很好的整理,但是她在緒論和文化研究的許多相關名詞都沒有解釋,讓原先對這些和社會學有關的名詞無甚頭緒的我看得滿吃力的。所以如果不是相關科系或從沒接觸此科者,我建議先從頭三本看起,再看翁媽這本,會比較容易下嚥。此書和頭三本不同之處,在於它對傳播的質性研究有較完整的介紹。

大眾傳播理論講義,彭懷恩編著,風雲論壇。
書中內容有很多部分都讓人看不太懂,似乎是翻譯的問題。建議心有餘力再看這本書。

《新聞學》
新聞原理,鄭貞銘,五南
雖然資料有點老,但我認為這是本不錯的入門書籍。

新聞學,李瞻,正中書局
這本是在圖書館借的。我借的是沒改版的舊書。此書對四大報業理論的來由和演進都有詳盡的介紹,不過關於蘇聯的共產主義報業和國父的三民主義報業,已不符合考題趨勢,可以不看。

新聞傳播史Q&A,新聞學Q&A,風雲論壇
這兩本我都是在圖書館借的,只看自己需要的部份當補充。書中資料也是有點老舊了,有些問題的解答也不是很有系統。

《民意與公共關係概論》
民意與民意測驗,鄭貞銘,三民
我認為這本書寫得非常好。對民意的各項相關論述都有深入淺出的介紹,看這本應該就ok了。

現代公共關係學,劉建順編著,智勝
還不錯的入門書。以實務為主,對相關理論和策略應用的介紹稍嫌不足。

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孫秀蕙,正中書局
對相關理論、消息來源中心觀點、以及公關運用策略有較詳盡的介紹。

《新聞英文》、《英文》
我是在準備高考這年,才開始看英文報紙。好在圖書館外文報紙相當豐富,而我主要是看Taipei Times, Taiwan News這兩份。我會把重要新聞印下來做剪報,寫下相關片語、詞彙、單字。還去借了「現代新聞英文寫作」、「外交暨一般英文書信」這兩本書來瀏覽(對英文應用文的寫作頗有幫助)。這兩科難度頗高,建議大家平時就要累積英文實力。在我看來,除非你對學習外語有天賦,或是在以前即有較扎實的底子,否則要在短時間提升自己的英文實力到此科程度,是很困難的。

其他入門書籍
圖解哲學,李忠謙,易博士
其實任何學科都離不開哲學思考,尤其是社會科學。如果你對以上各科目的論述和思辨毫無sense可言,看這本可以引你入門和打通思路。

圖解文化研究,陳瀅巧,易博士
如果你對翁媽書中所提到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結構人類學等文化研究相關詞彙以及法蘭克福學派的論述一知半解,看這本就對了。

準備心得:
今年的命題方向滿偏的,和往年相比有較大的改變(欲報考此科者請上考選部網站去抓考古題)。不過,我認為我已盡了最大的努力,剩下的就聽天命吧!
不管有沒有上榜,準備考試的期間看了很多的書,看世界的角度和思考問題的方向有了大改變,也讓我對社會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覺得收穫很大,也很充實。
牛頓爺爺(Isaac Newton, 1643~1727)曾說:「如果我能夠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我看的書的作者,他們就是牛頓口中的巨人。巨人把我放在他們肩上,讓我看到了他們看世界的角度。他們的話語和觀點,在我心中種下了一顆顆的種子,而這些生命蓬勃的種子,正成了我想成立部落格的動力:我也好想分享我的體會和觀點。故,你們在此網路空間看著我的故事。

這段唸書時光帶給我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儘管考科大部分都是傳播相關學門,但這類學科所關注的對象絕大部份在「人」,而欠缺對「人的議題」的關注,正是念國際關係的學生的不足之處(國際關係當然也是有許多相關的政治、社會理論需要瞭解,但我認為這門學問是非常實用取向和政策取向的,對國與國之間、區域之間的關係,以及關係的結構性變化投注較多的心力,當然也會將眼光放在人身上,但似乎只對能對一國政治產生影響的高階人物有興趣)。唸完國際關係,能對身邊的人和所處的土地產生多少關愛,我一直非常懷疑(這個懷疑其來有自,待我再為文論述一番)。
傳播學門又和語言學、符號學與通用語意學相關。這些學科都是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他們非常有趣。其中的一些觀點,刺激了我為文撰寫對「語言、文字與人」的觀察。

考高考就像航向偉大的航路一樣,是個漫長的旅程。找齊伙伴(相關書籍和資訊)後,還要有足夠的勇氣、毅力和決心,才有信心面對未知的環境和強大的敵人,也才能獲得你想要的寶藏!也許念了再多的書,命題者還是會出讓你傻眼的題目,但當你把一切的不確定性降到最低,以清晰的頭腦與平日累積的知識去應答,你就會有較大的上榜機會!與參與國考者共勉之。

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

那年的夏秋冬春夏2006/7~2007/7


在2006年的七月中旬到2007年的七月十日,我準備並且參加了高考三級新聞科的考試。

這一句短短的開頭語,中間潛藏了作者的多少辛酸和血淚,我想不是一般人可以體會的。

像其他曾經參與過重大和高難度考試的人一樣,為了求取自己心中的價值和理想,為了心目中的社會位置,我進入了文字的廟宇,開始每天虔誠地向知識之神磕頭膜拜的歲月(一直坐在書桌前,像不像是在低頭拜拜?)。在這段日子裡(我相信很多人也有過類似的日子),我充分體會到「文字的神聖性」:精巧、具有一定結構,且能解釋某種現象和意義的文字,是你通往另一個世界、更多元的觀點和更高位置的鑰匙。這把鑰匙,看不見、聞不到、摸不著,而且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從你手中消失。為了時時握住這把神奇的鑰匙,有心人必須時常接觸所謂「神聖的文字」;為了時常接觸神聖的文字,有心人更必須改變自己固有的生活型態(捨去你生活中的一些玩樂成分,加入更多死氣沈沈的讀書時光)。你不得不佩服文字的力量。

外面的花花世界多美好,非有心人願意天天風塵僕僕地到文字廟宇去當苦行僧嗎?

或許,我不說這個故事,許多人依然會以為這是一般的生活。

許多我身邊的朋友都知道我要考高考,卻大多不知道我要考哪一類科、考幾科、又有多難考。他們依然關心自己的事,關心有沒有朋友陪他們玩樂,卻不關心朋友真正的生活和想法。
有些人只淡淡地說:「好難喔......加油啊。」有些人知道了,卻依然找我去打球玩樂(不是我不喜歡玩樂和打球,而是非常時期需要捨棄一些東西),更有人機八地說:「高考考gain喔!」(請用台語發音。媽的那你來考考看),甚至曾經身為我室友的人,老早就知道我要考高考,卻連一句加油的話都沒說過(當然知道我要考試卻沒給我打氣的也大有人在)。撇開這些人不談,當然還是有人知道國考一途的艱辛,誠心誠意地給我打氣,我很感謝他們。
在你遇到艱難困苦時,你最能夠看清楚人性,當然也能清楚分辨誰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段日子讓我有如此的深刻體會。

「我的生活乏善可陳。」這是金凱瑞在【王牌冤家】一片裡對凱特溫斯蕾的詢問的回答(這部片的其中一個劇照,我放在首頁),這也是我在準備高考的日子的寫照(不過,我五分之二的大學生活似乎也是如此)。每星期一樣的時間起床、吃飯、抽煙、運動、洗澡、睡覺,每天固定的圖書館座位、每天固定的唸書時數。如果季節和周遭的人事物不來拜訪,真的是幾乎每天過同樣的日子......。除了打籃球、看艾佛森比賽(幹!他既然在我準備考試的期間轉隊了)、偶爾看看a片、睡前轉轉電視、和女友或朋友相聚吃飯或看電影,生活簡直沒有娛樂可言。

在那些時光,原本生活就滿有秩序的我(學弟曾說我的生活很規律),被套進一個更規律的模式之中。我漸漸也變得只在固定幾個地點出沒和移動:A.圖書館、B.籃球場、C.校外的租屋。女友白天要上班,有時要出差,晚上可能要加班,每天和她見面的時間其實很少,甚至給我一種沒有女友的錯覺。除了球友兼飯友的陪伴外(當然他們也是我的好友啦),老僧都是一個人移動,簡直和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 1818~1883)一樣,成了圖書館的幽靈(這是個小故事:馬克思為了完成改變世界的大作,天天跑圖書館唸書寫作,這樣的貧困生活也導致他的兒女夭折)。

這樣的生活是孤獨的,但也有許多好處。我開始擁有很多獨處的時間去和自己對話,向知識之神求卦,以及安安靜靜獨自一人好好檢視自己的生活。這可以讓我看清許多人事物。在忙碌的生活裡,當你的生活被身外之物填滿時,你可曾認真地花時間來審視自己的生活?還是,等你忙完了正事,就和朋友出去玩、打屁聊天,玩累了就休息睡覺,隔天再帶著有點疲憊的身心繼續被社會和酒肉朋友所宰制。我身邊許多人的生活都是這樣日復一日,我認為沒啥意義。希臘大哲蘇格拉底(Socrates, 469B.C.~399B.C.)如是說:「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

如果你問我為啥選擇踏入艱苦的考試生活,我會回答:「我實在不想為私人利益工作(幫企業大老闆賺錢)。沒有工作專長的我也少有機會進入私人公司,我還是想為大多數人服務。當個政府機關運作的小小齒輪,是我目前所想到的較理想的社會位置。」這樣的回答不是官腔官調,確實是我的真心話。不過,如果你和我更熟,我還會說:「唸書和考試依然是我目前最拿手的事。國家既然存在著考選制度,就拿自己最拿手的項目去試試吧!」

詳細的高考準備過程和書單,待我貼上我在ptt國考版的po文。



本篇文章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dykmxq

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語言、文字與人



我想延續「空間、時間與人」的主題,來抒發一下我對此篇主題的觀察。

人類在有限的歷史中,先發明了語言再發明了文字,作為溝通的工具。用一個符號具(具體的物理代號,例如聲音、影像、文字等等)來表示一個或多個符號義(所代表的具體事物或抽象意義),在約定俗成的架構中,某個社群的人們達成一種共識,同意某種特定符號表示某種事物或意涵。這樣一來,我們可以進行比較完整和深入的溝通,溝通也似乎方便多了。

乍看之下,人類發明了語言和文字是個聰明之舉,實則不然。語言、文字對人類而言,存在著以下的重大問題。

1.因為語言和文字,我們永遠無法瞭解真正的自己。為什麼呢?我們人類是藉由語言和文字來描述自我,然而,語言和文字總是存在著無法確切描述和代表事物的缺點(語言是有限的,而現實是無窮的;現實不斷在變化,但語言的變化卻跟不上現實改變的速度),當然也無法確實描述我們自己和他人。再拋出一個更極端的問題:如果這世界上沒有語言,人類如何描述自己?當我們不能描述自己時,我們還會有自我存在嗎?

也就是說,我們是在語言和文字中找到自己與獲知自己的存在。我們存在於語言和文字之中。語言和文字的意涵隨時空而變動,他們的本質不是不變的固體,而是流動的液體。所以,我們的自我也是不斷流動的,沒有固定的和一成不變的型態。我們自以為能掌握和瞭解自我,事實上我們所知道的只不過是語言和文字的表象而已。每個人的自我,搞不好存在於所謂的潛意識之中,語言和文字永遠也無法完整描述。

你以為你瞭解自己,但是,當你接觸了另一個時空,使用另一種語言和文字系統,你還會是原來的自己嗎?別傻了!

2.那,我們也永遠無法瞭解他人?沒錯。如上篇所述,每個人所承載的時空均不相同,如果我們不透過交談、語言和文字的分享,在人類個體經驗範圍有限的情況下(除非有超能力,否則每個人類所看能感知到的,都是方圓幾百公尺的範圍而已),我們根本無法想像和瞭解在個人感知範圍之外的另一個人的真實生活,更別提瞭解他本身。

但是,即使我們用語言和文字交換了關於彼此或其他事物的資訊,卻因為每個人所經驗的時空不同、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每個人對事物的想像不同(因為這樣的想像是奠基於每個人不同的時空經驗)、每個人對這些資訊的重視程度不同等等因素,導致每個人對所接觸到的資訊的解讀都不同(我對你述說的泰國大象,在你心裡成像後,是否和我所實際接觸過的大象一樣呢?)。如此一來,你還認為你能真正瞭解他人嗎?你所瞭解的他,極有可能只是你心中的投射和想像而已。

3.其實,語言和文字既是挖土機,也是堆土機。語言和文字的確存在著以上兩點問題,但我們不能否認,在目前的人類生活中,他們依然是我們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在一方面,語言和文字是挖土機:我們透過別人所透露出的語言和文字,得以對他人或各種事物獲得一定程度的瞭解;這時,語言和文字就像一部慢慢挖掘他人和世界的挖土機。在另一方面,語言和文字又是堆土機:人們只要表達出一些具有否定和拒絕意涵的語言和文字,對方往往就會退避三舍,以免冒犯傳訊者。再者,在分門別類的社會類目中,每個類目都有自己的一套慣用的和專門的用詞,生命有限的人類因為無法瞭解這世界上所有的社會類目,所以只慣用自己身處的類目中的語言和文字,對其他類目的文字感到陌生和難以理解,也懶得花時間去學習;這時,語言就像一部堆土機,一步步堆起你無法跨越的高牆。

從上面看來,語言和文字反而某在種程度上增加了溝通的困難度。在人類找到更好的溝通方式和工具之前,我們只能不斷地陷入語言和文字的困境。

在科幻電影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外星人藉由心電感應的方式來互相溝通。個體所接觸的經驗能直接傳送到對方的腦袋裡,讓對方身歷其境。如果,人類也能這樣溝通就好了。